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赵瓯北 清 · 姚鼐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惜抱轩诗集诗后集
一克归期不可留,送君藤杖已登舟。
侯门定乐孙曾绕,望远其如故旧愁。
重合固应称吉语,计年良是事奢求。
只欣巨集添新卷,健笔淩云胜黑头。
梁大壮大观舞歌二首 其一 大壮舞歌(隋书乐志曰:大壮舞取易彖云大壮。大壮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古今乐录曰:大壮、大观二舞。以大为名。《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论语》云。惟天为大。今制大壮、大观之名。亦因斯而立义焉。) 南梁 · 沈约
四言诗
隋书乐志曰:梁初犹用凯容宣烈之舞。武帝定乐。以武舞为大壮舞。文舞为大观舞。又曰:大壮舞奏夷则。大观舞奏姑洗。取其月望也。二郊、明堂、太庙。三朝同用。古今乐录曰:梁改宣烈为大壮。即周武舞也。改凯容为大观。即舜韶舞也。陈以凯容乐舞用之郊庙。而大壮、大观犹同梁舞。所谓祠用宋曲。宴准梁乐。盖取人神不杂也。
高高在上,实爱斯人。
眷求圣德,大拯彝伦。
率土方燎,如火在薪。
惵惵黔首,暮不及晨。
朱光启耀,兆发穹旻
我皇郁起,龙跃汉津
言届牧野,电激雷震。
阙巩之甲,彭濮之人。
或貔或武,漂杵浮轮。
我邦虽旧,其命维新。
六伐乃止,七德必陈。
君临万国,遂抚八寅(○隋书音乐志。《乐府诗集》五十二。《诗纪》九十七。)
明帝定乐 北周 · 长孙绍远
 出处:全后周文卷六
魏氏来宅秦雍,虽祖述乐章。
然黄钟为君,天子之正位。
往经创造,历稔无成。
方知水运将季,木运伊始,天命有归,灵乐自降。
此盖乾坤佑助,宗庙致感,方当降物和神,祚隆万世(《北史·长孙绍远传》)
上书请定乐 北齐 · 祖珽
 出处:全北齐文卷七
魏氏来自云、朔,肇有诸华,乐操土风,未移其俗。
至道武帝皇始元年,破慕容宝中山,获晋乐器,不知采用,皆委弃之。
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庙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阕,杂以簸逻回歌,初用八佾作皇始之舞。
太武帝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
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因又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
至永熙中录尚书长孙承业共臣先人太常卿莹等斟酌缮修,戎华兼采,至于钟律,焕然大备。
自古相袭,损益可知。
今之创制,请以为准(《隋书·音乐志中》:文宣受禅后,尚乐典御祖珽自言,旧在洛下,晓知旧乐,上书。又见《通典》一百四十二。)
孔子庙堂碑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微臣属书东观。预闻前史。
若乃知几其神。惟睿作圣。
元妙之境。希夷不测。
然则三五迭兴。典坟斯著。
神功圣迹。可得言焉。
自肇立书契。初分爻象。
委裘垂拱之风。革夏剪商之业。
虽复质文殊致。进让罕同。
靡不拜洛观河。膺符受命。
名居域中之大。手握天下之图。
象雷电以立威刑。法阳春而流惠泽。
然后化渐八方。令行四海。
未有偃息乡党。栖迟洙泗。
不预帝王之录。远迹胥史之俦。
而德侔覆载。明兼日月。
道艺微而复显。礼乐弛而更张。
穷理尽性。光前绝后。
垂范于百王。遗风于万代。
猗欤伟欤。若斯之盛者也。
夫子膺五纬之精。踵千年之圣。
固天纵以挺质。禀生德而降灵。
载诞空桑。自标河海之状。
才胜逢掖。克秀尧禹之姿。
知微知章。可久可大。
为而不宰。合天道于无言。
感而遂通。显至仁于藏用。
祖述先圣。宪章往哲。
夫其道也。固以孕育陶钧。
包含造化。岂直席卷八代。
并吞九邱而巳哉。虽亚圣邻几之智。
仰之而弥远。亡吴霸越之辨。
谈之而不及。于时天历寝微。
地维将绝。周室大坏。
鲁道日衰。永叹时艰。
实思濡足。遂乃降迹中都
俯临司寇道超三代。
止乎季孟之閒。羞论五霸。
终从大夫之后。固知栖遑弗巳。
志在于求仁。危逊从时。
义存于拯溺。方且重反淳风。
一匡末运。是以载贽以适诸侯。
怀宝而游列国。元览不极。
应物如响。辨飞龟于石函。
验集隼于金椟。触舟既晓。
专车能对。识罔象之在川。
明商羊之兴雨。知来藏往。
一以贯之。但否泰有期。
达人所以知命。卷舒惟道。
明哲所以周身。羑里幽忧。
方显姬文之德。夏台羁绁。
弗累商王之武。陈蔡为幸。
斯之谓欤。于是自卫反鲁。
删书定乐。赞易道以测精微。
修春秋以正褒贬。故能使紫微降光。
丹书表瑞。济济焉。
洋洋焉。充宇宙而洽幽明。
动风云而润江海。斯皆纪乎竹素。
悬诸日月。既而仁兽非时。
鸣鸟弗至。哲人云逝。
峻岳巳隤。尚使泗水却流。
波澜不息。鲁堂馀响。
丝竹犹传。非夫体道穷神。
至灵知化。其孰能与于斯乎。
自时厥后。遗芳无绝。
法被区中。道济天下。
及金册斯误。玉弩载惊。
孔教巳焚。秦宗亦坠。
汉之元始。永言前烈。
褒成爰建。用光祀典。
魏之黄初。式遵古训。
宗圣疏爵。允缉旧章。
金行水德。亦存斯义。
而晦明匪一。屯亨递有。
筐筥蘩。与时升降。
灵宇虚庙。随道废兴。
炎精失御。蜂飞猬起。
羽檄交驰。经籍道息。
屋壁无藏书之所。阶基绝函丈之容。
五礼六乐。剪焉煨烬。
重宏至教。允属圣期。
大唐运膺九五。基七百。
赫矣王猷。蒸哉景命。
鸿名盛烈。无得称焉。
皇帝钦明睿哲。参天两地。
乃圣乃神。允文允武。
经纶云始。时维龙战。
爰整戎衣。用扶兴业。
神谋不测。妙算无遗。
宏济艰难。平壹区宇。
纳苍生于仁寿。致君道于尧舜
职兼三相。位总六戎。
元圭乘石之尊。朱户渠门之锡。
礼优往代。事踰恒典。
于是在三眷命。兆庶乐推。
克隆帝道。丕承鸿业。
明玉镜以式九围。席萝图而御六辩。
寅奉上元。肃恭清庙。
宵衣食。视膳之礼无方。
一日万几。问安之诚弥笃。
孝治要道。于斯为大。
故能使地平天成。风淳俗厚。
日月所照。无思不服。
憬彼獯戎。为患自古。
周道再兴。仅得中算。
汉图方远。才闻下策。
徒勤六月之战。侵轶无厌。
空尽贰师之兵。凭淩滋甚。
皇威所被。犁颡厥角。
空山尽漠。归命阙廷。
充仞稿街。填委外厩。
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灵台偃伯。玉关虚候。
江海无波。熢燧息警。
非烟浮汉。荣光莫河。
楛矢东归。白环西入。
犹且兢怀驭朽。兴眷纳隍。
卑宫菲食。轻徭薄赋。
斲雕反朴。抵璧藏金。
革舄垂风。绨衣表化。
历选列辟。旁求遂古。
克巳思治。曾何等级。
于是眇属圣谟。凝心大道。
以为括羽成器。必在胶雍。
道德润身。皆资学校。
矧乃入神妙义。析理微言。
厉以四科。明其七教。
懿德高风。垂裕斯远。
而栋宇弗修。宗祧莫嗣。
用纡听览。爰发丝纶。
武德九年十二月廿九日。有诏立隋故绍圣侯孔嗣哲子德伦为褒圣侯。
乃命经营。惟新旧址。
万雉斯建。百堵皆兴。
揆日占星。式规大壮。
凤甍骞其特起。龙桷俨以临空。
霞入绮寮。日晖丹槛。
窅窅崇邃。悠悠虚白。
图真写状。妙绝人功。
象设巳陈。肃焉如在。
握文履度。复见仪形。
凤跱龙蹲。犹临咫尺。
唍尔微笑。若听武城之弦。
怡然动色。似闻箫韶之响。
襜襜盛服。既睹仲由
侃侃礼容。仍观卫赐。
不疾而速。神其何远。
至于仲春令序。时和景淑。
皎絜璧池。圆流若镜。
青葱槐市。总翠成帷。
清涤元酒。致敬于兹日。
合舞释菜。无绝于终古。
皇上以几馀暇。遍该偫籍。
乃制金镜述一篇。永垂鉴戒。
极圣人之用心。宏大训之微旨。
妙道天文。焕乎毕备。
副君膺上嗣之尊。体元良之德。
降情儒术。游心经艺。
楚诗盛于六义。沛易明于九师。
多士伏膺。名儒接武。
四海之内。靡然成俗。
怀经鼓箧。摄趋奥。
并镜云披。俱餐泉涌。
素丝既染。白玉巳雕。
资覆篑以成山。导涓流而为海。
大矣哉。然后知达学之为贵。
宏道之由人也。国子祭酒杨师道等。
偃元风于圣世。闻至道于先师。
仰彼高山。愿宣盛德。
昔者楚国先贤。尚传风范。
荆州文学。犹镌歌颂。
况帝京赤县之中。天街黄道之侧。
聿兴壮观。用崇明祀。
宣文教于六学。阐皇风于千载。
安可不赞述徽猷。被之雕篆。
乃抗表陈奏。请勒贞碑。
爰命庸虚。式扬茂实。
敢陈舞咏。乃作铭云。
景纬垂象。川岳成形。
挺生圣德。实禀英灵。
神凝气秀。月角珠庭。
探赜索隐。穷几洞冥。
述作爰备。邱坟咸纪。
表正十伦。章明四始。
系缵羲易。书因鲁史。
懿此素王。邈焉高轨。
三川削弱。六国从衡。
鹑首兵利。龙文鼎轻。
天垂伏鳖。海跃长鲸。
解黻去佩。书烬儒坑。
纂尧中叶。追尊大圣。
乃建褒成。膺兹显命。
当涂创业。亦崇师敬。
胙土锡圭。礼容斯盛。
有晋崩离。维倾柱折。
礼亡学废。风颓雅缺。
交驰。星分地裂。
藻莫奠。山河巳绝。
隋风不竞。龟玉沦亡。
樽俎弗习。干戈载扬。
露沾阙里。麦秀邹乡。
修文继绝。期之会昌
大唐抚运。率繇王道。
赫赫元功。茫茫天造。
奄有神器。光临大宝。
比踪连陆。追风炎昊。
于铄元后。膺图拨乱。
天地合德。人神攸赞。
麟凤为宝。光华在旦。
继圣崇儒。载修轮奂。
义堂宏敞。经肆纡萦。
重栾雾宿。洞户风清。
云开春牖。日隐南荣。
锵耾钟律。蠲絜齍明。
容范既备。德音无斁。
肃肃升堂。兟兟让席。
猎缨访道。横经请益。
帝德儒风。永宣金石。
大唐太子右庶子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宪公孔公碑铭 隋末唐初 · 于志宁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五
盖闻八卦已列。书契之迹肇兴。
六籍既陈。礼乐之基斯阐。
是以厉乡设教。道德垂训于百王。
涑水立言。雅颂□法于万□如欲化民成俗。
致远钩深。非博□□以究其源。
非□□□以宏其□□□□圣之幽赞。为后进之范围。
轶匡庄而骧首。超贾杜而矫翼。
见之祭酒曲阜宪公矣。公讳颖达。
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也。
若夫顺天开物。黑帝宁区夏以干戈。
定乐(阙十字)霸□□□□令誉于鹤□光赞□□振芳声于龙鼎。可谓长源眇眇。
将德水而俱遥。曾构岩岩。
与削成而共峻。其后公侯载德。
簪绂连晖。备在缣缃。
可得而略。曾祖灵龟。
魏国子博士。□应□之□驰誉□□□□□之□识飞英庠序□授魏治书侍御史
冠锡神羊。权豪为之屏迹。
任司衡象。风俗以之肃清。
父安。青州法曹参军
轻重之典。情在公平。
大小之狱。心敦宽简。
公蕴灵□智□□□和□□笃□之□骏□□□之足庭罗俎豆。幼习升降之仪。
门列骖驵。少怀远大之操。
□韬金匮。覃思迈于西河
学富石渠。沈研冠于东阁。
词光翰苑。文丽䌽虹。
思极掞天。才华日□蹈忠□以行已。
践仁信以□身。□汉皇之名珠。
光映照车之宝。抱金山之美玉。
重连城之器。闻之者未面而虚□见之者忘言而倾盖。
可谓儒宗之镜□学府之□□者焉。昔大业膺图。
更开横塾。贲帛而徵□□□□而辟(阙八字)业隆槐市大访□彦广□学徒公□□千□苞括百氏。
牢笼曹许。孕育毛
足使仲远伏膺。子干□道。
所以□天资于渐陆。纪地由乎滥觞。
居此高才。□□□□□家授□□□博士
寻除太学助教。□□□□驭海县分宇。
甚□□□踰楚岳。巨猾于焉鸮视。
大憝所以鸱张。比王粲之寓迹荆门
班彪之销声陇坻。□□尚阻。
还蜀无由。暨六合同文。
八纮□□既□□□之□遂□□□之游。□□司空国公礼部尚书黎阳秘书监永兴公为秦府文□馆学士□□学博士东胶西序。
讲肆于是重兴。碣馆□宫文□于兹愈□□年迁国子博士
膏梁□□举(阙七字)挥汗□□□摄齐问感。譬洪钟而□叩。
负笈质疑。□衢尊而□□声实振于关右。
芳风盖于淹中。其年封曲阜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析圭助土。
(阙十字)德贞观二□改□给□中职亚□卿位□□□丹墀近侍。允属时英。
四年员外散骑常侍太子中允。入陪玉裕。
出侍金舆。□重起居。
寄深献替。六年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
七年□□庶子国子司业。以公□□可□□□有□比□君仲□□子□十年奉敕共秘书监郑公修随书。
良直著乎青史。微婉表于丹书。
跨固超迁。含刘孕谢。
特蒙恩□□□增□□散骑常侍□□庶子国子司业□如□制礼作乐。沿革不同。
于是□名多问。委以删定。
其大戴小戴之舛错。前郑后郑之危疑。
往哲之所不通。前贤之所未释。
公剖兹□节。针此膏肓。
足使仪刑□□□泽王化□成□□□□□赏进爵为子。邑七百户。
赐物二百段。其年以公匡弼副主。
屡进谠言。与左庶子黎阳公特蒙恩诏。
又赐黄金一斤。绢一百匹。
十二年除国子祭酒东宫侍□封如故□□卿名□齐□膺兹宠命。□□道光□□□殊荣。
公乃再振颓风。重宏绝业。
学徒盈于家室。颂声彰于国朝。
十四年车驾幸学。亲观释奠。
公□总九流。才兼六艺。
彝伦之所钻仰。□德之所□崇。
诏公□于讲筵□□□□连□暂□指□□其谈锋英辩一摛□□惭其河泻。下帷博学。
闭户多闻。竞举云梯。
争回雄戟。公金汤易固。
楼雉难攻。遂使辅嗣倒戈。
大春反旆。宿疑旧惑。
冰销。□□神衷□□□□悠悠□□□见斯□礼毕。
上释奠颂一篇。文艳雕龙。
将五色而比彩。韵谐□凤。
与八音而同节。逸思掩于子王。
丽藻超于□□蒙□敕□□□表赞其书曰□□并上释奠□殊为□□□□□□清词烂其盈□□□□□逸气□已淩云骊龙九重。不足方斯绮丽。
威凤五彩。无以比其鲜华。
扬雄掞□高踪□远黄香(阙十四字)昔强秦之末。政教□迟。
搢绅以□□□坟典以为灰烬。逮炎汉握图。
□敷经学。宪章斯教。
文艺聿修。及自三国
迄于晋宋。书记可略而言之。
近至随运将终。天下鼎沸(阙八字)
鉴乎□随岂不怆恨。朕少逢□□之□长遇干戈之□□□兹宸极执□璇玑□阪泉崇国之功□有之矣。
灵台辟雍之德。则未可庶几。
虽然。亦尝有意乎雕虫。
存心乎儒史。开献书之路。
□□□□贤束帛蒲轮。亦以多矣。
□学谢□□文惭(阙七字)三□□□国老养于□序。庶老□于西庠。
听广论而无□导深义而□席。洪钟待扣。
扣无不应。幽谷发声。
声无不答(阙十二字)。夙挺圭璋。
早□□□。□罗百氏。
□□□经。□涌珠泉。
情抽□。关西孔子。
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
重兴乎兹□庶令宏四科于缥帙。阐□遍于青衿。
翰苑词林。□其(阙十字)奉敕□撰五经义疏。
公博极偫书。游□众艺。
削前□之纰缪。□往哲之(阙二二字)诚万古之仪刑。
实一代之标的。蒙敕赐名五经正义。
国子监施行。赐物三百段。
公敦老氏之止足。追太史之鸣谦。
□请归□优诏不许。□□闻奏始蒙□□□防阁□□□□又使中书令□□赍手□存问。
荣宠之极。旷古罕俦。
□世室于国阳。伫闻公玉之制。
告成功于日观。庭睹司马之书。
□□□□□光□□两楹□梦环海□□□□千月之□以(阙十字)于万年县平康里第。春秋七十有五。
哀感宸扆。悲动搢绅。
甚魏主之惜桓阶。若晋人之伤卫玠
诏赠物□□段。陪葬昭陵
丧事所须。率由官给(阙七字)
公礼也。□□遗老陪□陵而起坟。
□□□臣奉峻阳而卜兆。以今访古。
隔代同符。惟公气禀五常。
道光六行。得孔甫之具体。
姬旦之多才。延阁策府之奇书。
探赜索隐。东馆南宫之逸□□隩穷源□□□于□□无□□□之□□□□于(阙二字)不假张宽之□道合者不以贱贫而易交。
行伪者无以权贵而投分。志怀耿介。
性□广门。有石奋之谦恭。
类宋宏之方□推贤进士。后已先人。
举事而□□□□□而成准的。乃□之翘楚。
□□之羽仪。于时将创明□令偫儒详审。
互陈闻见。□起异端。
公攈摭旧事。宪章故实。
裴頠之制度。略蔡雍之节文。
酌今古之仪。得丰俭之□褒衣博带
□不□□□观之始□翚□□□□乐□□□□□之礼之坠典记事记言之史。俱资笔削。
大雅之诗。咸伫刊定。
奉敕修随史五十卷。□礼一百卷。
五经正义一百七十卷。迈南董于曩策。
逾孟庆于□书。□□阓(阙十一字)论衡匹此未奇。
撰□□闻帝用嘉尚。后仓制礼。
□振曲台。孙通创□荣光稷嗣
以今方古。彼独何人。
岂谓食薪为灾。梦成□魏敷之药无效。
齐鹊之言□□遂□山阳之□□□长□之□□宫之□□□金石之声世子志元等。悲深陟岵。
思乌□而无期。恩极昊天。
对风枝而增恸。恐钟律易改。
陵谷难常。乃□氏英猷。
永传五鼎。杨公□轨。
长勒四碑。敬陈伐阅。
树之□□□□□赫赫华冑。岩岩崇趾。
元鸟降神。□□效祉。
德表温室。道光阙里。
绩著太常。芳流惇史。
诞生令悊。卓荦绝偫。
百丈挺秀。九畹腾芬。
迢□流略。囊括邱坟。
淩云缛藻。□□□□□□偫籍网罗□□□迈□□思穷五际。
糠秕名□锱铢象系。落是潘词。
巢高孙第。世尚典故。
时敦学植。宾雁成行。
翘车转轼。金马待诏
璧池摄职。□□钦风。
□□咏德。飞缨黄屋(阙十字)
三□献书□□□□□阐六学规模。百寮冠冕。
星□丧宝。石折歼良。
□矣武库。□哉智囊。
茔嘶白马。坟瘗黄肠。
九泉虽閟。千载名扬。
桃枝 清 · 洪亮吉
桃枝,信力士,所为如此事。
永安耶,铁笼死。
平秦耶,露车死。
赵郡耶,雀离死。
大明宫里呼家家,肠肥腊满悲琅琊
桃枝桃枝技还绝,飞向青天斩明月。
桃枝,慎勿过。
君如鸺鹠见者祸,呜呼尔首何时堕(刘桃枝齐天保间力士文宣永安王浚上党王涣于铁笼使桃枝就笼刺因自杀平秦王归彦被获载以露车使桃枝拉杀之桃枝拉杀赵郡上睿于雀离佛院琅琊王俨将死呼日乞见家家桃枝以袖掩口杀之周韦孝宽斛律光纵谣言日百升飞上天明月长安光明月故言至凉风台桃枝自后扑之不仆反顾日桃枝尝为如此事我不负国家齐文宣尝使桃枝高德政桃枝不敢下显祖怒日尔首即堕)
唐制乐律110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曲洧旧闻》卷五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唐初,即用隋乐。
武德九年,始诏祖孝孙、窦琎等定乐
初,隋用黄钟一宫,惟击七钟,其五悬而不击,谓之哑钟。
张文收乃依古断为十二律,与孝孙等次调五钟,叩之而应。
由是十二钟皆用。
至肃宗时山东人稷延陵得律,因李辅国奏之,云:「太常乐调,皆不合黄钟,请悉更制诸钟磬」。
帝以为然。
乃悉取诸乐器摩剡之,二十五日而成。
然以汉律考之,黄钟乃太簇也。
当时议者,以为非是。
唐用肃宗乐,以后政日急,民日困,俗日偷,以至于亡。
以理推之,其所谓下者,乃中声也。
悲夫!
范景仁定乐上殿1088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前日见邸报,范景仁乞上殿,不知其何为也。
近得其侄伯禄书云,景仁上殿,为定大乐也。
景仁本以言新法不便致仕,乃以功成治定自荐于乐,则新法果便也?
扬子云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徵诸生齐、鲁,所不能致者二人。
景仁观之,扬雄之言,可谓谬矣。
范景仁墓志铭108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一四、《皇朝文鉴》卷一四三、《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一八、《容斋三笔》卷五、《群书考索》前一集卷五○、《文章正宗》续集卷九、《翰苑新书》前集卷六七、《秘笈新书》卷一二、《三续古文奇赏》卷二四、《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六、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熙宁元丰间,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曰君实、景仁。
其道德风流,足以师表当世
其议论可否,足以荣辱天下。
二公盖相得欢甚,皆自以为莫及,曰:「吾与子生同志,死当同传」。
而天下之人亦无敢优劣之者。
二公既约更相为传,而后死者则志其墓。
君实为《景仁传》,其略曰:「吕献可之先见,景仁之勇决,皆予所不及也」。
轼幸得游二公间,知其平生为详,盖其用舍大节,皆不谋而同。
仁宗时论立皇嗣英宗时濮安懿王称号,神宗时论新法,其言若出一人,相先后如左右手。
君实常谓人曰:「吾与景仁兄弟也,但姓不同耳」。
然至于论钟律,则反复相非,终身不能相一。
君子是以知二公非茍同者。
君实之没,轼既状其行事以授景仁景仁志其墓,而轼表其墓道。
景仁之墓,其子孙皆以为君实既没,非子谁当志之,且吾先君子之益友也,其可以辞!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
其先自长安,六世祖隆,始葬成都之华阳
曾祖讳昌祐,妣索氏。
祖讳昌,妣张氏。
累世皆不仕。
考讳度,赠开府仪同三司
妣李氏,赠荥国太夫人,庞氏,赠昌国太夫人
开府以文艺节行,为蜀守张咏所知。
有子三人。
长曰镃,终陇城
次曰锴,终卫尉寺丞
公其季也。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
薛奎守蜀,道遇镃,求士可客者,镃以公对。
公时年十八,与语奇之,曰:「大范恐不寿,其季廊庙人也」。
还朝与公俱。
或问入蜀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于世」。
时故相宋庠与弟祁名重一时,见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
由是名动场屋,举进士,为礼部第一。
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则礼部第一人者必越次抗声自陈,因擢置上第。
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
廷中皆异之。
释褐为新安主簿
宋绶留守西京,召置国子监,使教诸生
秩满,又荐诸朝,为东监直讲
参知政事王举正荐,召试学士院,除馆阁校勘,充编脩《唐书》官。
当迁校理
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兼管句国子监
上疏论民力困弊,请约祖宗以来官吏兵数,酌取其中为定制,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
又言:「古者冢宰制国用,唐以宰相兼盐铁转运,或判户部度支,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请使中书枢密通知兵民财利大计,与三司同制国用」。
温成皇后
太常议礼,前谓之园,后谓之园陵。
宰相刘沆前为监护使,后为园陵使
公言:「尝闻法吏舞法矣,未闻礼官舞礼也。
请诘问前后议异同状」。
又请罢焚瘗锦绣珠玉以纾国用,从之。
时有敕,凡内降不如律令者,令中书枢密院及所属执奏。
未及一月,而内臣无故改官者,一日至五六人。
公乞正大臣被诏故违不执奏之罪。
石全斌以护温成葬,除观察使
凡治葬事者,皆迁两官。
公言章献、章懿、章惠三太后之葬,推恩皆无此比,乞追还全斌等告敕。
文彦博、富弼入相,百官郊迎,时两制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
公言隆之以虚礼,不若开之以至诚,乞罢郊迎而除谒禁,以通天下之情。
议减任子及每岁取士,皆公发之。
又乞令宗室属疏者补外官。
仁宗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
公曰:「陛下甄别其贤者显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虽不行,至熙宁初,卒如公言。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
或诬人阴私。
公独引大体,略细故。
陈执中为相。
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
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
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执中当任其咎。
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
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
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
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
周王既薨,真宗室子养之宫中,此天下之大虑也。
愿陛下以太祖之心,行真宗故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
章累上,不报。
因阖门请罪。
会有星变,其占为急兵。
公言:「国本未立,若变起仓卒,祸不可以前料,兵孰急于此者乎?
今陛下得臣疏,不以留中而付中书,是欲使大臣奉行也。
臣两至中书,大臣皆设辞以拒臣,是陛下欲为社稷计,而大臣不欲也。
臣窃原其意,特恐行之而陛下中变耳。
中变之祸不过于死,而国本不立,万一有如天象所告急兵之忧,则其祸岂独一死而已哉!
夫中变之祸,死而无愧,急兵之忧,死且有罪,愿以此示大臣,使自择而审处焉」。
闻者为之股栗。
除兼侍御史知杂事
公以言不从,固辞不受。
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
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
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凡见上,面陈者三。
公泣上亦泣,曰:「朕知卿忠,卿言是也。
当更俟三二年」。
凡章十九上,待罪百馀日,须发为白,朝廷不能夺。
乃罢知谏院,改集贤殿修撰判流内铨修起居注,除知制诰
公虽罢言职,而无岁不言储嗣事。
仁宗春秋益高,每因事及之,冀以感动上心。
及为知制诰,正谢上殿,面论之曰:「陛下许臣今复三年矣,愿早定大计」。
明年,又因袷享献赋以讽。
其后韩琦卒定策立英宗
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改右谏议大夫
英宗即位,迁给事中,充仁宗山陵礼仪使
坐误迁宰臣官,改翰林侍读学士,复为翰林学士
中书奏请追尊濮安懿王,下两制议,以为宜称皇伯,高官大国,极其尊荣,非执政意,更下尚书省集议。
已而台谏争言其不可,乃下诏罢议,令礼官检详典礼以闻。
公时判太常寺,率礼官上言:「汉宣帝于昭帝为孙,光武平帝为祖,则其父容可以称皇考,然议者犹非之,谓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统也。
今陛下既考仁宗,又考濮安懿王,则其失非特汉宣、光武之比矣。
凡称帝若皇若皇考,立寝庙,论昭穆,皆非是」。
于是具列仪礼及汉儒论议、魏明诏为五篇奏之。
翰林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陈饥,公至三日,发库廪三万贯石,以贷不及奏,监司绳之急,公上书自劾,诏原之。
是岁大熟,所贷悉还,陈人至今思之。
神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召还,复为翰林学士侍读群牧使、句当三班院知通银台司
公言:「故事,门下封駮制敕,省审章奏,纠举违滞,著于所授敕,其后刊去,故职寖废,请复之,使知所守」。
从之。
纠察在京刑狱
王安石为政,始变更法令,改常平为青苗法。
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
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且陛下疾富民之多取而少取之,此正百步与五十步之间耳。
今有二人坐市贸易,一人下其直以相倾夺,则人皆知恶之,其可以朝廷而行市道之所恶乎」!
疏三上,不报。
迩英阁进读,与吕惠卿争论上前,因论旧法预买䌷绢亦青苗之比。
公曰:「预买亦敝法也。
若陛下躬节俭,府库有馀,当并预买去之,奈何更以为比乎」?
韩琦上疏,极论新法之害,安石使送条例司疏駮之。
谏官李常乞罢青苗钱,安石令常分析,公皆封还其诏书。
诏五下,公执如初。
司马光枢密副使
以所言不行,不敢就职,诏许辞免,公再封还之。
上知公不可夺,以诏直付,不由门下。
公奏:「由臣不才,使陛下废法,有司失职,乞解银台司」。
许之。
会有诏举谏官,公以轼应诏,而御史知杂谢景温弹奏轼罪。
公又举孔文仲为贤良。
文仲对策,极论新法之害。
安石怒,罢文仲归故官。
公上疏争之,不报。
时年六十三。
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
闻者皆为公惧。
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又曰:「望陛下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
天下闻而壮之。
安石虽诋之深,人更以为荣焉。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辄置酒尽欢。
或劝公称疾杜门。
公曰:「死生祸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
同天节乞随班上寿,许之。
遂著为令。
久之归蜀。
与亲旧乐饮,赈施其贫者,期年而后还。
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朝廷有大事,辄言之。
官制行,改正议大夫
今上即位,迁光禄大夫
初,英宗即位,祔仁宗主而迁僖祖
神宗即位,复还僖祖而迁顺祖
公上言:「太祖起宋州有天下,与汉高祖同,僖祖不当复还。
乞下百官议」。
不报。
及上即位,公又言乞迁僖祖,正太祖东向之位。
时年几八十矣。
韩维上言:公「在仁宗朝,首开建储之议,其后大臣继有论奏,先帝追录其言,存没皆推恩,而未尝以语人,人亦莫为言者,虽颜子不伐善,介之推不言禄,不能过也」。
悉以公十九疏上之。
端明殿学士
特诏长子清平县百揆改宣德郎,且起公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
诏语有曰:「西伯善养,二老来归。
汉室卑词,四臣入侍。
为我强起,无或惮勤」。
公固辞不起,天下益高之。
提举嵩山崇福宫
公仲兄之孙祖禹,为著作郎,谒告省公于许。
因复赐诏,及龙茶一合,存问甚厚。
数月,复告老,进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
初,仁宗李照改定大乐,下王朴乐三律。
皇祐中,又使胡瑗等考正,公与司马光皆与。
公上疏,论律尺之法。
又与往复论难,凡数万言,自以为独得于心。
元丰三年神宗诏公与刘几定乐
公曰:「定乐当先正律」。
上曰:「然。
虽有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公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区、釜、斛,欲图上之,又乞访求真以定黄钟。
刘几即用李照乐,加用四清声而奏乐成
诏罢局,赐赉有加。
公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与焉」。
提举崇福宫,欲造乐献之,自以为嫌,乃先请致仕。
既得谢,请太府铜为之,逾年乃成。
李照乐下一律有奇。
二圣御延和殿,召执政同观,赐诏嘉奖,以乐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之臣皆往观焉。
时公已属疾,乐奏三日,而薨。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癸卯家朔,享年八十一。
讣闻,辍视朝一日,赠右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忠文
公虽以上寿贵显,考终于家,无所憾者,而士大夫惜其以道德事明主,阅三世,皆以刚方难合,故虽用而不尽。
及上即位,求人如不及,厚礼以起公,而公已老,无意于世矣,故闻其丧,哭之皆哀。
公清明坦夷,表里洞达,遇人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
及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笃于行义,奏补先族人而后子孙,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客其家者常十馀人,虽僦居陋巷,席地而坐,饮食必均。
兄镃卒于陇城,无子,闻其有遗腹子在外,公时未仕,徒步求之两蜀间,二年乃得之,曰:「吾兄异于人,体有四乳,是儿亦必然」。
已而果然。
名之曰百常。
以公荫,今为承议郎
公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
直温之子昉卒于京师,公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
其学本于六经仁义,口不道佛老申韩异端之说。
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
凡三入翰林,知嘉祐二年六年八年治平二年贡举,门生满天下,贵显者不可胜数。
诏脩《唐书》、《仁宗实录》、《玉牒日历类篇》。
凡朝廷有大述作、大议论,未尝不与。
契丹高丽皆知诵公文赋。
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及奉使契丹,虏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其后兄子百禄亦使虏,虏首问公安否。
有《文集》一百卷,《谏垣集》十卷,《内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言》三卷,《乐书》三卷,《国朝韵对》三卷,《国朝事始》一卷,《东斋记事》十卷,《刀笔》八卷。
积勋柱国,累封蜀郡开国公食邑加至二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
娶张氏,追封清河郡君
再娶李氏,封长安郡君
子男五人。
长曰燕孙,未名而卒。
次百揆,宣德郎中岳庙
次百嘉,承务郎,先公一年卒。
次百岁,太康主簿,先公六年卒。
次百虑,承务郎
女一人,尝适左司谏吴安诗,复归以卒。
孙男十人。
祖直,襄州司户参军
长社主簿
祖野、祖平,假承务郎
祖封,右承奉郎
祖耕,承务郎
祖淳、祖舒、祖、祖恩。
孙女六人,曾孙女三人。
公晚家于许,许人爱而敬之。
其薨也,里人皆出涕。
元祐四年八月己未,葬于汝之襄城县安乡推贤里,夫人李氏祔。
公始以诗赋为名进士,及为馆阁侍从,以文学称。
虽屡谏争及论储嗣事,朝廷信其忠,然事颇秘,世亦未尽知也。
其后议濮安懿王称号,守礼不回,而名益重。
及论熙宁新法,与王安石、吕惠卿辨论,至废黜不用,然后天下翕然师尊之,无贵贱贤愚,谓之景仁而不敢名,有为不义,必畏公知之。
公既得谢,轼往贺之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
公愀然不乐,曰:「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命也夫。
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
轼以是愧公。
铭曰:
凡物之生,莫累于名。
人顾趋之,以累为荣。
神人无名,欲知者希。
人顾忧之,以希为悲。
熙宁以来,孰擅兹器?
嗟嗟先生,名所不置。
君实,公在颍昌
皆欲忘民,民不汝忘。
君实既来,遁归于洛。
絷而维之,莫之胜脱。
为天相君,为君牧民。
道远年徂,卒徇以身。
公独坚卧,三诏不起。
遂解天刑,竟以乐死。
世皆谓公,贵身贱名。
孰知其功,圣人之清。
贪夫以廉,懦夫以立。
不尸其功,无丧无得。
君实之用,出而时施。
如彼水火,宁除渴饥。
公虽不用,亦相其行。
如彼山川,出云相望。
蜀人,乃葬于汝。
子孙不忘,尚告来者。
武冈薛县仲庶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四、《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三
闻三凤之声,未皇识面;
听双凫之舄,良喜足音。
尺书惠然,三复感甚。
恭惟某官材优世用,学赡家传。
蚤安枳棘之栖,簿为之兆;
继领桁杨之寄,民自不冤。
亟为制锦之谋,可见鸣弦之志。
惟此黔巫之鄙,异乎江浙之间。
下若牛马,上若熊罴,从昔少人而多石;
大不鲸鲵,小不虺蜮,乃可宣化而承流
公行勿迟,民望攸属。
某凄凉半刺,侥倖同寮。
欸乃一声,定乐薛存义之至;
紞如五鼓,幸遄邓伯道之来。
忻幸良多,敷宣罔既。
义门论诗文久之书二绝句 其二 晚清 · 范当世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出处:范伯子诗集卷第十三
最有空词定乐哀,网罗故实定非才。
请看镫雨檐花句,便值高歌饿死来(二诗盖不佞之常谭,以为工部当时若作「檐前细雨灯花落」,便不成语言,更值不得高歌饿死也。声音之道,亦莫知其所以然。高才若从此悟入,岂尚有死法可循哉?)
乐议元丰三年七月 北宋 · 吴雍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六、《宋会要辑稿》乐三之二一(第一册第三一七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二一二五页、《玉海》卷一○九
太常大乐钟声凡三等:王朴乐一也,李照乐二也,胡瑗、阮逸乐三也。
王朴之乐其声太高,此太祖皇帝所尝言,不俟论而后明。
仁宗皇帝景祐中,命李照定乐,乃下律法,以取黄钟之声。
是时人习旧听,疑其太重,李照之乐由是不用。
至皇祐中胡瑗、阮逸再定大乐,比王朴乐微下而声律相近。
及铸大钟成,或讥其声弇郁,因亦不用。
于是郊庙依旧用王朴乐。
乐工等自陈,若用王朴乐,钟磬即清声难依。
如改制下律,钟磬清声乃不用,益验王朴钟磬太高,难尽用矣。
今以三等钟磬参校其声,则王朴、阮逸之乐,黄钟正与李照乐之太簇相当。
王朴、阮逸之乐,编钟、编磬各十六,虽有四清声,而实差黄钟、大吕之正声也。
李照之乐,编钟、编磬各十二,虽有黄钟、大吕,而全阙四清声,非古制也。
圣人作乐以纪中和之声,所以导中和之气,清不可太重,高不可太下,使八音协谐,歌者从容而能永其言,乃中和之谓也。
臣等因请择李照编钟、编磬十二参于律者,增以王朴无射应钟黄钟、大吕清声,以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之四清声,俾众乐随之,歌工兼清声以咏之。
其音清不太高,重不太下,中和之声可以考矣。
欲请下王朴乐二律,以定中和之声,就太常钟磬择其可用者用之,其不可修者则别制。
史忠定蚤作帖赞 南宋 · 岳珂
 押侵韵
危微精一,传之在心。
二典勋华,光于有临。
大原自天,端倪孰寻。
岂无畴咨,培高浚深。
寝明以昌,举元难壬。
烝哉明良,嗣此德音。
匪鉴而讽,匪鉴而箴。
启迪在初,有开宸襟。
岩廊南风,袗衣鼓琴。
渊跃籋云,匣铏发镡。
达其已充,泽彼苍黔。
王度之恢,如玉如金。
进而虞渊,宾旸发阴。
坱圠机衡,开阖阳阴。
九韶其谐,万奏皆瘖。
退而卷怀,艺圃书林。
出入欧颜,而加𣂏斟。
湛湛秋江,岧岧春岑。
如彼德人,危冠整簪。
不伐不矜,森严深沉。
我考问学,惟心靡谌。
端平自我,何用弗钦。
重抵九鼎,价踰万琛。
惟帖可观,为世砭针。
尚信我言,匪今斯今。
议乐疏1038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宋景文集》卷二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九六、《记纂渊海》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睹右司谏、直集贤院韩琦奏劄子节文:「臣曾将《景祐广乐记》看详,备见实纪李照所造违古之乐,上荐天地宗庙。
臣窃闻和岘减定钟律等见今存在,欲乞特降圣指挥,下太常寺复用旧乐者」。
奉敕:「已差资政殿大学士宋绶等与两制同共详定闻奏」。
伏缘臣自景祐元年中,曾蒙差付太常寺,与燕肃等同共磨治钟磐,后来亲见李照重定律度,及相次提举胡瑗别造钟磐,臣于太常乐器,粗知本末,茍有所见,不容隐默,谨用画一如后。
一、李所造钟磬,当时只是将太府寺布帛尺一面定法改造,比旧乐顿下四律。
伏缘李照资性诡僻,辩论专固,莫非出自私意,不循古法。
其尺约长王朴尺二寸,其斗法以六百二十为一龠,六龠为一合(自古合龠为合,今顿差四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谓之律斗。
其秤以一升水之重为一斤(比今太府见用官秤,一斤零十一两),十斤为一秤(今太府以十六斤为一秤。),谓之律秤。
又减钟磐十六枚为十二枚(自古经史中无十二枚为一架。)
其钟之形状,并不依典故。
声韵遥长,掩遏群乐。
李照自造太竽、大笙,亦充大乐行用,皆惉懘新声,不依古制。
及有新降到双凤管,乐工吹之,并不成声。
李照自称晓达音律,其实与伶官贱工识见无异。
遂敢败坏祖宗以来旧乐,使朝廷以不法之器,荐见天地祖宗,四海传闻,莫不窃议。
只如所定黄钟之管,乃是南吕倍声。
旧黄钟九寸正声,却降在太蔟、夹钟之间。
其太蔟商声,君声君位也。
今君声降在臣位,羽声来处尊宫,三年有馀,于理尤害。
天灾人事,不合常理,皆不祥之大也。
如此数事,人无愚智,所共明知。
陛下况深达律吕,可以断自圣虑,便从改正。
应于李照曾奏请添损并违今背古者,乞如韩琦所奏,一切皆令停罢,尽复祖宗旧制。
一、太常寺旧乐,本自唐昭宗时雅乐亡散,器无孑遗。
寻有博士商盈孙,参约典故,更造钟磐。
后五代相传,习而不改。
周时王朴重定尺度,略加添正。
太祖朝又诏和岘以景表尺,重加磨治,稍令声下。
昨缘景祐二年燕肃始乞修正乐器。
其时只得王朴律准,又无王朴所定律尺律管,参验音韵。
燕肃只据律准与钟磐见声,按定高下。
即是此太常旧乐,比王朴时已自不同。
和岘减定后,又经真宗景德中李宗谔一次修饰,至燕肃,凡经三度磨铝。
然俱不先立尺度律管,所以后来无处根正法度音律。
然其旧器传自唐末,祖宗三圣无人轻议,用之荐享八十馀年。
虽非的然如舜《韶》、周《武》,法度明备,要之沿袭本末,实与典礼最近,非同李照率意诡妄,制作不经。
今若陛下且以考旧典差近法度,即乞先取景表尺裁铸律管,以按王朴律,然后和岘当时所定声律高下,确然可见。
况旧钟尚有七百馀枚,系本寺收管,略加磨铝,令与声律相协。
所有旧磬,为定乐时尽底界截破坏,无见存者。
若且将李照所定石磬,自太蔟以下,刻磨长短,亦与旧乐黄钟以下髣髴相近;
及将本寺磬二百馀片,相兼添补,亦可谐合音律,与钟粗得三县,即可于将来南郊大礼前一时了毕。
不过数月,便可见功。
其馀丝竹诸器,只是移正声调,便成雅乐。
况礼乐之本,出自天子。
今陛下天纵睿圣,通知音律,复古顺道,何所致疑?
伏乞即下有司,速令修复,以旌善述之美。
一、景祐三年,诏令臣监领胡瑗铸造钟磬一架。
臣伏见胡瑗晓算法,能将先儒所说黄钟管内八百一十分为方分算法并与郑康成《周礼注》及班固《律历志》古法相合。
自隋唐以来,诸儒辨论黄钟一龠之法,皆不及
相次于杂物库请铜铸之时,忽于杂铜内得古钟三枚,即不知甚年,及是何州府纳到。
臣与故翰林侍读学士冯元即时验认。
其钟古质精妙,项镈皆有廉隅。
上有三十六乳,馀外瑑云气为饰。
其两栾之制如铃不圆,正与《周礼》所说形制相符。
一钟破损,二钟尚可叩击。
遂子细洗涤,于钟上有篆文两行。
其篆亦字体古简,推本其文,不是近代所造,乃是汉魏间所用者。
其文曰:「越作朕皇祖文考宝和钟,越思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凡二十二字。
臣与冯元商量,此既古器,又合经典(除三十六乳与郑康成说小异。康成以为钟每面三十六乳,即一钟合七十二乳。)
遂画图样进呈后,一面勒令胡瑗悉依古钟形状制造新钟,成一十六枚。
胡瑗所定律尺律管,比王朴钟只下半律,钟磬甚得谐韵。
其时不曾许当面进呈,遂只送太常寺收系,即目见在。
后来又蒙别差官详定李照、胡瑗等律尺管,其时议者皆云,胡瑗实龠之,或有大小不同,以为未尽合古,遂抑而不行。
至于八百一十分之法,则尽以为然,无有非者。
臣以为胡瑗之尺,虽有长短大小之差,未尽合古,然比旧乐又近法度。
如更使诸儒略加论讨,庶可施行而合雅正矣。
臣又窃尝谓陛下用心详定雅乐之日,获此古钟,乃是瑞应。
因此若便定律石律管,使诸儒极意论难,从其长者,定为尺法,然后作钟石以声之,有何不可?
而前来议者,固执李照不法之器,以为此乐已经郊祀天地,不可轻改,更候有知音者,然后改之。
且祖宗旧乐,相传八十馀年,经真宗东封西祀,一旦为李照狂妄率然败坏,却无轻改之惮。
今欲依据经典,裁正律度,反以为更候知音。
假如今世遂无知音,则是李照不经之器,便传后代,取笑千载,此亦陛下昭然可判议者之大谬也。
臣以为陛下既自明律度,不须更以知音为言。
夫知音自古难得,非独今也。
若世无夔、牙,则且以法度自据。
虽有清浊高下,其失不远。
故臣愿陛下只将胡瑗八百一十分之法,诏取上党秬黍,择其中者,差一二精力宫官,及左右一二信臣,于宫中重加校定。
陛下因以馀暇,亲临制决。
定求寸,寸定求尺,尺定则律、度、量、衡四物皆正矣。
然后依古法,将新尺试以推步,晷景若合,此一不谬也。
试以新管埋地候气,气候若应,此二不谬也。
然后可以遂颁天下,明告以律度量衡之法,因之修定雅乐,诏当今稍知音律经术者,同加讨论,事无不齐。
然此一事,虽非朝夕急政,陛下能以万几之暇,虑而定之,亦千载不刊之美也。
其有先获古钟,恐禁中忘记当时进呈图样,今再画到一本,随状进呈。
右,谨具如前。
臣以儒史为业,合为文辞敷启。
又缘臣久在病假,既不获乞上殿面奏,今来事涉辩论,不敢修饰文语,贵要畅尽事理,是敢直说本末。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定乐 唐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殷荐祖考。
以崇功德。
比虽加以诚洁。
而庙乐未称。
宜令所司。
详诸故实。
制定奏闻。
李照所定乐奏景祐四年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余襄公奏议》卷上、《国朝诸臣奏议》卷九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臣闻道路传言,已降指挥:今月十六日皇帝御后殿,令中书枢密院及修书臣僚同于上前详议李照、胡瑗所定乐是非事。
臣窃谓乐者因声以布其和,声者因器以宣其用。
故假金石以为器,然后声得其和;
分宫商以为音,然后乐可以审。
李照之说,形器可辨;
胡瑗之议,音律未传。
以此而欲定优劣,不亦难乎?
又况言有辨讷,意有巧拙,又安能顷刻之间定之乎?
臣又以为古之作乐者,知声有清浊,故吹律以制其中;
恐久而失传,故累黍以存其法。
后世增损,不能识其本声,若以古法求之,尚或得其髣髴。
疑古而不用,未知凭何可从。
胡瑗所定,颇有经据,何不试令造钟磬一编,与李照之乐,更可迭奏。
取其丝竹之声,谐和而不相夺者,定以为优,而后行用,彼时集议,亦未为晚。
臣顷闻谈者云云,并言李照学无师法,自传损益,又挟阎文应以为内助,故得纷然恣其偏见,而律度疏长,钟声振作,不守古制,不可垂法。
察于众言,未全。
若以乐为政之大者,当谨重改作,则宜谨于李照未改之前。
今既改而未定,又宜详考律吕,审酌制度,以防其失。
臣故谓当令胡瑗作为钟磬,而与乐两辨其声,然后是非灼然,如在衡鉴,不辨而可知也。
臣不任区区瞽言待罪之至。
张照书千文为春帖子词四十首 其十一 乾隆丁亥 清 · 弘历
五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一
制缘昆岫出,尺寸审而精。
定乐论金石,振仪奏九成。
李一初鲁人 明 · 林弼
岩岩岱宗山,道远不可即。
悠悠黄河水,源深杳莫测。
至人抱玄道,高浚与之则。
我欲往从之,瞻忽徒役役。
安得纵壑鳞,愿插凌风翼。
沿流载穷源,登峰一造极。
夫君抱幽尚,生此圣哲乡。
清晖方被物,旭日升扶桑。
岂不念远道,努力及青阳。
况复际清时,肃肃宜高翔。
龙马出荣水,凤鸟鸣周冈。
千载文明瑞,愿言扬耿光。
答曹钺秀才(一) 北宋 · 李复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七、《潏水集》卷五
承问数因律有,此非也。
物生而有象,象滋而有数,《易》言「天数五,地数五」,又曰「参天两地而倚数」,则数出天地之自然也。
盖有物则有形,有形则有数也。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元气之中亦有数也。
前世有作,以律管主其数,黄钟律长九寸、径九分,实以秬黍。
之数而伸之则为度,积而计其所容则为量,累其重轻以为权。
若此,律之数正,则律吕五音皆得其正,是黄钟之律,虽律度量衡之取准,其数乃用天地自然之数也。
隋唐以前,律管虽法于古而不尽合于古,故玉尺、玉斗、铜尺、玉律,随时各异。
又有以马尾、禾薸、蚕丝定其分秒者,纷然殽乱,终不可凭。
今若能识其之中粒以定律,则权衡度量皆得其正数,乐之五音亦正矣。
《周礼》「璧羡以起度」,乃数寄于器,使天下稽之而不敢变也,非因璧乃有数也。
旧律管容多寡不一,乃是不识正而妄为之说。
晋之荀勖欲以汉之玉尺定乐,又欲以正药剂之分两,若以正乐便是汉乐,若以正药则升斗分两,乃张南阳所用之多寡也。